广医二院团队发现肠道菌群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新策略!

admin 3357 2025-04-23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陈静琦主任、彭昆伟博士与临床营养科邓宇虹主任团队合作在Frontier in Microbi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therapeutic promise of probiotic Bacteroides fragilis (BF839) in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这项涉及临床观察及基础实验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肠道菌群制剂BF839可增强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敏感性,延长晚期癌症患者免疫治疗的生存期,应用肠道菌群可能是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疗效的新策略。

肿瘤是一种免疫低下性疾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重新激活免疫细胞攻击肿瘤,显著改善了多种癌症的治疗效果,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很多患者对ICIs没有反应,需要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或靶向治疗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然而这种联合治疗又带来了更多的不良事件。

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增强ICIs疗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人体保持共生关系,在人体的代谢、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已发现肠道菌群会影响黑色素瘤患者对ICIs治疗的反应,粪菌移植还可以改善ICIs治疗的耐药性。

本研究发现:

(1)长期 BF839 治疗可延长免疫治疗患者生存期

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发现:与短期治疗组(<4 个月)相比,长期治疗组(4 个月)患者总生存期(OS)显著延长(p=0.0101,图 1A),长期治疗组 1 年生存率达 86.15%,短期治疗组为 26.67%。并有1例原发免疫治疗耐药的肝癌肺转移患者,3次PD-1抗体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经过BF839益生菌联合PD-1抗体的治疗,肺转移瘤显著缩小(图 1B),AFP持续下降(图 1C)。

(2)BF839 通过 cGAS-STING 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我们采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模型评估 BF839、热灭活 BF839(HK-BF839)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抗肿瘤效应。结果显示:BF839 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而 HK-BF839 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无此效应(图 2A)。为进一步探究BF839如何抑制肿瘤生长,我们对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BF839 组中“胞质 DNA感受器(cGAS-STING)”通路显著激活(图2B)。通过构建B16-STING-KO细胞模型进一步发现,BF839 对 B16-STING-KO 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消失(图2C),证实了 BF839通过 cGAS-STING 通路发挥抗肿瘤效应。

(3)BF839 促进 CD8+T 细胞浸润并增强ICIs疗效

在动物实验中我们发现,BF839 可进一步增强抗 PD-1 抗体的治疗效果(图3A);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分析显示:BF839 治疗能促进肿瘤微环境中 CD8+T 细胞的浸润(图3B),激活抗肿瘤免疫,增强PD-1抗体的抗肿瘤作用。

中国抗癌协会肠道微生态技术诊疗整合指南指出:肠道微生态维持宿主免疫系统功能,在控癌药物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益生菌可以改善免疫治疗效果,本研究为提高 ICIs 疗效提供了新策略。

原文链: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5.1523754

第一通讯作者 陈静琦主任

陈静琦,广医二院肿瘤科主任,肿瘤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市两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岭南英杰第二梯队人才。省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转化医学联盟主任。从事肿瘤诊疗35年,精通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诊疗、全程管理,实现疗效与生存质量同时改善,服务巨大患者群,满意度95%以上;肿瘤微环境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总他引824次,2011年cancer cell论文单篇他引202次,主持国自然面上3项,培养多位优秀研究生。

第二通讯作者  邓宇虹主任

邓宇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膳食营养健康分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营养代谢分会认知障碍学组常委,中国营养学会发育障碍和营养治疗分会委员,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广东省保健协会营养保健分会主任委员。首次提出“营养微生态医学”的新概念者,2022年发起成立了“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联盟”,承担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核心技术方向)培训项目:“营养微生态医学技术专项培训班”。对神经系统、肿瘤、自身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的营养微生态治疗有深刻的认识。

第一作者 彭昆伟 博士

彭昆伟,肿瘤学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研究。擅长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肿瘤的综合治疗。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肿瘤科室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93年,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科医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断研究探索、经验积累、设备更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肿瘤研究及治疗中心。是医院肿瘤诊断、治疗基地。现有普通病床50张(包括抢救床2张)。病区环境幽雅舒适,病房设备先进。

现有医生10人,护理人员16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住院医师4人。科室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人,在读硕士生3人,硕士生导师3人,培养肿瘤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二、专科临床特色

肿瘤科负责全院肿瘤病人的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肿瘤综合治疗,在学科带头人陈静琦教授的带领下,主要进行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鼻烟癌、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实体瘤和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晚期肿瘤的并发症处理和治疗中的毒副反应的防治有独到之处。经过全科室医务工作者二十余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许多患者的好评。

对肿瘤病人开展安全化疗:对于化疗病人行PICC置管术行化疗时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危险;对于癌痛病人开展雪莲贴外贴、低频脉冲电治疗、双柏散外涂疼痛处治疗疼痛减轻病人痛苦;积极开展PICC置管技术:微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技术、B超引导下行耐高压PICC置管术。

三、常见疾病

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鼻烟癌、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实体瘤和淋巴瘤。

1. 手术前或手术后的辅助性化疗。

2. 对化疗敏感的恶性肿瘤进行根治性化疗为主的综合性治。

3. 对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恶性肿瘤病人实施间歇联合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

4. 对肺癌、乳腺癌、肾癌、淋巴瘤及肠癌进行靶向治疗。

5. 对晚期、复发肿瘤病人实施多学科治疗,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命。

6. 开展恶性胸水、腹水的胸、腹腔局部治疗。

7. 对肿瘤病人实施心理、生理康复医疗。

8. 开展癌症咨询服务。

9. 对肝癌等进行介入治疗。

10. 对原发性及继发性脑肿瘤病人进行r-刀治疗

临床营养科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成立于1996年,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科。本科室在历任院领导及科主任带领下,科室建设稳步发展,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能开展传统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对住院营养不良患者提供宏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补充。目前开展有10多个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配制,协助临床进行住院患者肠内外营养诊疗工作,对提高全院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10年来,广医二院营养科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临床营养核心技术,开设专科特色门诊,使用膳食模式和功能食品(营养微生态医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无严重和长期副作用。营养肠道微生态临床研究和基础科研8项,获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支持,发表文章18篇,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2023年,我科被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院评为首批国家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示范的领域为:临床营养核心技术。

专科临床特色有: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营养治疗:孤独症、癫痫、抽动症、多动症、智力发育障碍、脑瘫;

儿童营养障碍性疾病营养治疗:儿童进食障碍、消瘦及肥胖,生长发育障碍、食物过敏和不耐受;

恶性肿瘤营养治疗:针对恶性肿瘤的营养肠道微生态治疗,提高免疫力,增强治疗效果,预防术后肿瘤复发,体检癌标升高的癌症一级预防;

类风湿、银屑病、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和荨麻疹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营养治疗;

胃肠功能障碍营养治疗:肠激惹综合征,慢性便秘、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营养治疗;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营养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帕金森病、痴呆的营养治疗;

慢支炎肺气肿、哮喘、慢性咳嗽的营养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昌岗院区)、周一、周四下午(番禺院区)


上一篇:2025年度“沪惠保”正式开启参保通道,升级国内外特药保障优化健康增值服务
下一篇:仲景宛西制药与中国性学会携手召开“左归丸真实世界临床研究项目”座谈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