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上气道炎症性疾病防治与管理共启防治新路途
75822
2025-09-22
近日,一项名为BART-HF的临床研究在《Heart Rhythm》上发布,该研究探索了Bachmann束起搏(BBP)在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HCM)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为这类治疗难度较大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n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患者常伴有舒张功能不全和房间传导延迟,进而引发HFpEF。此类患者尽管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仍出现典型心衰症状,如运动耐量下降、NT-proBNP升高和生活质量降低。传统右心耳起搏(RAAP)对改善心房同步性效果有限,而Bachmann束作为心房内重要的传导通路,其起搏可能更符合生理性传导,有望实现真正的心房再同步化。
BART-HF试验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患者盲法的交叉研究设计。2021至2023年间,共纳入32例符合标准的nHCM合并HFpEF且存在房间传导延迟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双腔ICD植入,其中28例成功实现BBP。
研究采用交叉设计:患者先接受4周BBP-ON(DDDR模式,基础起搏频率70次/分钟)或BBP-OFF(VVI模式,基础频率30次/分钟)治疗,之后经过4周洗脱期,再交叉至另一治疗组。此外,研究还设置了一个历史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传统的RAAP治疗并程控为DDDR模式持续12周。
主要研究终点为NT-proBNP水平的相对变化,次要终点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D)、超声心动图指标E/A比值和E/e′比值的改善情况。
显著改善:心脏功能与活动耐力全面提升
研究结果显示,在28例完成随机分组的患者(平均年龄47.9±7.8岁,男性占71%)中,基线时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为142.4±18.4 ms,E/A比为2.7±0.5,E/e′比为19.2±2.6,NT-proBNP水平为698.6±42.3 pg/ml,提示明显的心房扩大和舒张功能不全。
BBP治疗使最大P波时限显著缩短27.2±8.8 ms(p < 0.01),表明心房电同步性得到有效改善。与BBP-OFF状态相比,BBP-ON显著降低了NT-proBNP水平,同时6MWD、E/A和E/e′均得到明显改善。
在起搏参数方面,BBP-ON期间心房起搏比例达82.5±9.1%,心室起搏比例较低(8.2±3.1%),符合生理性起搏理念。安全性良好,仅一例患者在随访3周时出现急性阈值升高,经程控调整后解决。
与历史对照组(RAAP治疗)相比,BBP-ON组在NT-proBNP降低、运动耐量提升和舒张功能改善方面均显示出显著优势。
图1:研究设计和主要终点
临床意义:为心衰治疗提供新方向
本研究首次通过随机交叉设计证实,Bachmann束起搏可有效改善nHCM合并HFpEF伴房间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运动耐量和心脏舒张功能。BBP通过恢复心房电同步性,优化房室传导顺序,从而减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负担。
该研究为器械治疗HFpEF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为传统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提供了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案。
小编讨论
尽管BART-HF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仍是局限性。研究人员指出,下一步应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明确BBP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治疗地位和长期效益。
此外,未来研究还可探索BBP在其他类型HFpEF或合并不同传导异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与心力衰竭药物联合治疗的协同效应。BART-HF试验不仅为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临床医生处理具有复杂机制的HFpEF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